
在8月19日第3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为团结凝聚全院医师力量,加强医师队伍建设,营造尊医重卫良好氛围,8月14日上午,我院举办“中国医师节系列庆祝活动”暨专题报告会,邀请习医、从医63年的著名神经病学专家、老院长李作汉教授作“怎样做个好医生”专题报告。会议由刘宏毅院长主持,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负责医生齐聚一堂,共同庆祝2020年中国医师节。
怎样做个好医生——李作汉教授分享
我从1962年9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北京宣武医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从事神经科科研和临床工作,1970年初调到南京脑科医院从事神经科工作(其中任院长12年但一直“双肩挑”,没有脱离神经科临床工作),至今习医从医63年,2018年6月获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学术成就奖”,2019年5月获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生·终身成就奖”,2019年6月获“中国卒中学会终身成就奖”。
回忆习医从医63年漫长的历程,要成为好的医生和名医,首要条件是做人。“医乃仁术,大慈侧隐,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唐孙思邈),首先是怀慈善,心地善良,同情病家是为医之出发点。但要做个好的医生还需要“盖脉至微,医理至深……功用于诵读之际,探求奥妙,研究深奥,审医案,推明理治人之病,如己之病,不务名利,不分贵贱,则临床必有一番心思,用药必有一番见识,施而必应,感而遂通,鲜有不能取效矣。”(清康熙《庭训格言》)。上述是老祖宗留下的优良的医德医风,要做个好的医生,就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的医德医风。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迅速发展,专业越分越细,要做个好的专科医生,要求医生具有以下三个素质。
一、用功读书
当你选择学医,从事医生工作,就要做好“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备,医学技术是学而无止境,需终生学习,才能做个好医生。
神经病学是坚实地建立在神经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同时又与许多其他临床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被誉为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理论性的一门学科。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经病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又衍生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如神经外科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遗传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影像学、神经药理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心理学等。因此,要成为一个好的神经科医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要关注神经病学专业的权威期刊、权威作者的文章、行情及前沿,多参与热门问题的争鸣。
60年代初,在协和医学院习医时,就目睹耳闻协和医院年轻医生刻苦用功读书,住院医生要住在医院里,晚上读书到深夜是常事。协和毕业诸福棠(1927届)是北京儿童医院创始人,对我国麻疹、脊髓灰白质炎等儿科传染病防治方面有卓越贡献,主编我国最具权威的《实用儿科学》,他用功读书到临结婚当天还在读书。1998年5月我和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郭玉璞教授(我国著名的神经病学家、神经病理学家,曾任中华神经科杂志总编辑)去英国爱丁堡参加欧洲中风会议,在飞机上他一直阅读杂志到深夜,住宿在宾馆里仍在用功看杂志并摘记有关内容到深夜。1962年后,我在北京宣武医院工作,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三剑客”(肖镇祥、孟家眉 、丁铭臣)都非常刻苦学习,认真读书。肖镇祥主任家住东城区上班挤公交到宣武区,他每天最早到病房在办公室里整理他前天晚上所看到的文献资料,查房时经常为年轻医生介绍文献资料。孟家眉主任更是把收集的文献资料剪贴在文献卡上。神经外科领域领军人物北京宣武医院王忠诚、陈炳恒、白广明、赵雅度等教授师从我国神经外科创始人赵以成教授,他们刻苦学习,用功读书,以及刻苦磨炼神经外科特殊检查技术和手术技巧,有关事迹被登载当时《中国青年杂志》上。
二、重视基本功
询问病史、全面体检,病历及医学文件书写和精细思维分析归纳能力,是衡量医生执业精神和责任心标准之一。病历书写和病案整理是医生临床实践的基础,这两项工作意义重大,病案的记录和保存是可靠的科学记录,病案对病人今后的诊疗、防止疾病再发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时也是法律上和诉讼中一种重要的证据。病案资料也是临床科研重要的记录,病案不仅是诊疗记录也是医院重要财产。对于病历书写和病案整理工作要求是:内容完整准确,条理分明,文字清楚,保管整洁,记录及时。要做到上述要求,则与医生的临床基本功,善于观察和发现病情变化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分不开。要做到病历书写上能体现出对疾病有分析判断,有计划性和预见性,则医生还要能够推敲病情并利用参考书籍和别人的间接经验来为病人服务。所以病历书写不仅是为病人,也是低年资医生提高业务水平和作风素质所必不可少的训练过程,应该多下点功夫。在没有电脑打印前,病历是靠手写,要求既全面又简明,字迹不能潦草,让人能够看懂。现在已经有了电子病历(CPR)具有易保管、存储可靠、便于检索统计、节省时间空间、借阅方便、传输快捷等许多优点。
神经病学的诊断,通过详细的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搜集与神经疾病密切相关的临床资料,然后做出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以及尽可能做到病因诊断,即定位、定性、定病因诊断才是神经系统疾病完整的诊断。尽管神经影像学、神经生化学和其它生物医学的诊断被广泛应用,增加了定位、定性、定病因诊断的新手段,但对症状、体征、病史和病情发展的了解和随访乃是临床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基础的根本手段。当代医学生物学技术发展,反而强调要求我们神经内外科医生要具备更广泛和更多的疾病知识,善于应用神经影像学、神经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神经系统疾病提供诊断帮助,但新技术的应用不能替代神经科医生的临床思维。
自从上世纪60年代英国工程师戈弗雷·纽博尔德·豪斯菲尔德爵士发明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临床神经病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实现了神经内外科医生对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化分析推理为直观的梦想,在CT理论基础上,才得以发展了核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技术,推动了临床神经病学日新月异的发展。
对影像学诊断技术学习,协和医院名医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目睹耳闻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遇到妇科疾病的放射科片子问题,虽已高龄但经常带片子从底层病房跑到三楼放射科请教放射科医生,做到“不耻下问”。我们现在年轻医生对影像片子阅读存在三种态度:一种是只看影像科书写的报告(甚至只看报告结论)不看片子,第二种是先看报告后看片子,第三种是自己先看片子然后再看报告,看看自己读的对不对。我们应该向第三种阅读态度学习,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片子的水平。
三、严谨的作风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着病人、面对生命,病人来就医就是把生命交给你,因此必须严密谨慎、对生命高度负责。对疾病诊断与治疗必须思路清晰、仔细认真、一丝不苟、踏踏实实、符合逻辑、信息反馈、样样具体落实。神经病学诊断离不开常规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一般状况、颅神经、运动反射系统、感觉系统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等。正确的神经系统检查得出可靠体征为定位诊断提供依据,检查不正确,体征不可靠,定位诊断就会错误。神经系统检查一定要仔细,没有检查的部位不能写阴性,应标明未查,记录应该严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神经病学研究中心当访问学者,中心主任柯林教授是著名的神经病学家、神经生化学家,有一次他到UCLA另一个附属医院(长堤医院)查房作报告,我们都跟着去,他查完后讲课,我们都以为他会讲有关神经病学新进展内容,结果他讲的是如何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他反复强调神经系统检查对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性,神经科医生一定要认真仔细,熟练掌握。
上述是自己习医、从医63年特别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宣武医院所目睹耳闻的有关名医的事情,介绍了医生三个素质:用功读书、重视基本功、严谨的作风。感谢聆听!
最后,预祝大家医师节快乐!
|